瘦马:扬州繁华背后的血泪史
说起瘦马,很多人会联想到元代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中古道西风瘦马的唯美画面。然而在明清时期的扬州,这个词却有着令人心碎的含义——它指代的不是马匹,而是一群被当作商品买卖的可怜女子。
扬州这座世界运河之都在明清时期因漕运而繁荣。商贾云集带来了巨大的消费需求,除了正当生意,青楼产业也随之兴盛。但有些富商不满足于青楼女子的服务,他们想要专属的、未经染指的女子。于是,一种名为养瘦马的畸形产业应运而生。
展开剩余62%这些被称为瘦马的女子,有的是被人贩子拐卖,有的是因家贫被父母贱卖。她们大多来自贫苦家庭,长期营养不良,身形瘦弱,故而得名瘦马。这个称呼更暗含侮辱,暗示她们像牲畜一样可以随意驱使。老鸨们为了牟利,对她们进行严苛的训练:琴棋书画、歌舞才艺,甚至包括如何取悦男人。训练过程中,她们经常挨饿、受罚,稍有不从就会遭到毒打,甚至有人因此丧命。
经过层层筛选,这些女子被分为三六九等。最下等的被卖到普通青楼接客;中等资质的可能被富商买去当小妾;而最上等的则要经过更严格的培养,她们气质高雅、才艺出众,是富商们炫耀的奢侈品。但无论等级高低,她们的命运都同样悲惨——要么在青楼中耗尽青春,要么成为富商玩物,最终难逃被抛弃的命运。
扬州之所以成为瘦马产业的中心,与其特殊的经济地位密不可分。作为两淮盐运使驻地,这里聚集了大量盐商巨贾。这些富可敌国的商人对瘦马的需求,催生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。据记载,当时扬州专门有人从事瘦马的挑选、培养和交易,形成了规模化的罪恶生意。
瘦马现象是封建社会女性悲惨命运的缩影。这些女子从被贩卖的那一刻起,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权利。她们的故事提醒我们:任何建立在剥削他人基础上的繁华,都掩盖不了其本质的残酷与黑暗。
发布于:天津市